「長大以後,我想當畫家。」
「我想當醫生。」
「我想做一個棒球國手。」
「我想成為藝人。」
「我想當記者或導遊...」
觀影之前
其實這是「海闊天空的一代」、「教改十年後」的延續
1996年時,天下雜誌就有針對教改,做一連串影片記錄,集結成「海闊天空的一代」總共有十幾集,當時就有記錄著十數位不同學子。
2006年時,在TVBS發現新台灣節目,因為找到其中五位,做了「教改十年後」的系列報導,在當時引發很多迴響,特別是傳統升學班的瑜珊,以及實驗班教育的茹君,在當時引發許多討論。甚至導致後來2008年政黨二次輪替後,政府在教育改革上有許多走回頭路的走向。
也因此在這次電影上映之前,我很緊張,不過幸好,紀錄片導演這次不同於2006年發現新台灣的有特定的報導角度,真實記錄著這五位少男少女的二十年後。
五位少年
想當畫家的彰化農村少年明豪,因為姊姊的經驗,雖然沒走設計科改走機械,但是現在也因為自己的繪畫天賦跟機械背景,成為良好的衛浴用具設計師,也是假日農夫,生活恬淡自得。
想當醫生的升學班瑜珊,上了台大,出國留學,甚至還到 google 實習,而在走訪世界後,回到自己的家鄉,現在是親子用品的網路新創創業者,
花蓮太巴塱原住民鄉的棒球青年宏明,從小嚮往著當職棒選手,可惜年少輕狂斷送了運動路,不過在徬徨之際,獲得家庭的支持,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,努力工作,而現在孩子也走上拳擊國手之路,自己成為孩子國手路的重要推手。
想當藝人的雅竹,被爸爸要求,從國中就補習的莊雅竹,因為升學門檻的擴張,所以可以因為綜合高中制度,得以從技術學院繼續升學,甚至就讀碩士,不僅僅在與公教子弟結婚,獲得自己想要的穩定家庭,也在歷經數年的準備後,也順利考取公職。
想當記者或導遊,選擇實驗班路線的茹君,雖然在大學畢業後工作上曾經有些困窘,而後也活出自己的道路,自己除了是個媽媽,現在也在幫人規劃幸福的夢想產業。成為婚禮顧問,一樣拿著麥克風,一樣發揮自己的口才,在人生的路上,或許有點顛簸,但是因其在實驗班習得的對抗挫折的能力,不斷修正,在人生的路上,美的無畏。
觀影後感
1980~1985世代,是台灣新生兒出生率的高峰,年平均三十萬的新生兒,是現在台灣社會的支撐主力,而這個世代,也是個從小被實驗的群組,不管各行各業,在求學的過程中,不斷的歷經許多教學嘗試,也因此獲得不同的教育體驗。這個年紀的人,或許都可以從影片當中主角的片段,看到自己年輕的模樣,也因此,我在看影片的時候眼淚一直流。
英國 BBC 用了49年的時間,在2013年拍成一部經典紀錄片《56UP》(相關報導:150分鐘的繼承人生),探討階級的真相(延伸閱讀:一張圖片讓你秒懂:貧富差距不可能靠教育翻轉,只能不斷階級複製下去)。
美國哈佛大學花了七十六年,做出了「哈佛成人發展研究」(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),探討幸福真正的成因是什麼(相關報導:幸福是什麼)。
觀影之前,原以為這影片像這兩個研究一樣,是有計畫的本土教育現場研究。不過看完電影與製片對談的問答後才知道,1996年天下雜誌其實記錄了十多位學生,故事中的五位之所以成為影片主角,純粹只是因為2006有追蹤這五位,也因此順接記錄。
所以,我們看不到更多其他來自不同家庭的人成長的背景。2016年的再記錄,是因為雜誌方覺得又十年了,所以找了這五位在來記錄,甚至我們也不確定,未來十年會不會再有拍攝。不過這次的紀錄完整而且連貫,其實到此為止,之後不再追蹤,也已經是很棒的紀實了。
2006年看到教改十年後的影片時,其實很替當中的想打棒球卻迷失的宏明擔心,更為在郵政處理中心打工的茹君不捨,而當年的影片,導致許多家長覺得教改的方向錯誤,填鴨才是唯一的道路。
幸好,故事中的每個主人翁,都活出自己的精采。不管是走升學班的瑜珊或是實驗班的茹君都強調,真正要面對問題的,只會有自己,而家長真正該做的,就是準備好適合的土壤,讓這些希望的種子順著自己的天賦長大。
今年電影不預設價值觀,忠實記錄五人之後的人生點滴,未來不管是否繼續拍攝,都是很重要的台灣教育現場紀實,值得關心教育的父母觀看並思索。
我也想到,近年來台灣興起自學團體,或許進行自學的家長,可以留下相關的一些記錄,或許回頭看,會激盪出不一樣的思維(如:「從小到大,父母不會拿我跟唐鳳比較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