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

龍來讀冊:後悔當媽媽(Regretting Motherhood)



「雖然結婚後,生活跟我們想得不一樣,但孩子出生,我們以為的生活,瞬間就沒有了」


前言


後悔當媽媽」是以色列女性社會學家 Orna Donath (奧爾娜、多娜絲) 的第一本國際出版品。身為一個平常時常抱怨帶小孩的苦的人父,這本書其實是在好市多採買時順手買的下來的,回家看才發現是本好書,本書在goodreads上面評價接近四顆星


誰適合看


當我們有買本書時,已經是生完第一個小孩,正準備迎接第二個小孩到來的時候,不過如果回頭想想,其實很建議一些人來看。

  • 還沒當母親但期待的女性:或許有些女性生來就很想當媽媽,很建議他們在之前先看過這本書,可以了解自己究竟是真的喜歡小孩,還是受到社會價值框架下的影響,才認為自己需要當母親才是完整人生!

  • 還沒生小孩但遲疑的女性:這本書可以讓這些女性可以先行了解育兒的相關社會結構,自己要不要選擇這樣子的人生。

  • 想要有下一代的生理男性:其實我覺得所有的男性應該都可以看,裡頭提及對育兒以及母性的概念是怎麼被架構起來的,有許多的闡述,看完書後不一定會接受書內的觀點,但是我想接觸,會有更多的理解,當自己伴侶其實後悔有小孩時,也知道如何應對

  • 已經有下一代的父親母親:不管有沒有後悔當父母,我們的下一代也可能會面臨類似的情形,我們如何了解下一代,讓他們萬一不在社會框架的主流價值觀中,也能活出自我,活的自在,或許這是當代父母對小孩最深刻的愛。


母愛是什麼?


母愛概念的形成與改變,其實不是恆定不變,而隨著時代不同而有所不同。就像春秋戰國時期,母子之間基本上不一定有親情,只是名分繼承關係而已。

生育成為女性的職責,從歷史上看或許可以追溯到古希臘,婚姻的目的是為了生兒育女(古希臘人認為的真正的愛情可能是男人與男童?)。到了古羅馬,因應戰爭的需求,婚姻中的生育目的更是被政府加強,而一夫一妻因為生育效率最高而被鼓吹。在中世紀後,古希臘的婚姻育兒職責跟希伯來的基督教結合後,隨著歐洲近現代化影響世界等種種歷史變遷,育兒逐漸演化成女性的天職

大概十八世紀後一夫一妻制才開始在歐洲擴展,十九世紀後,西方國家對於母愛的社會知覺已經有所變化,母愛變成一種有結構、系統組織的情感,母愛也受社會、政治和經濟力量形塑的,有著標準的圖騰,使得母親必須要對孩子有無條件的愛,才能符合社會定義「良善兒有道德的母親」,於此同時,當愛有標準化的形式之後,不符合標準的母親,也因此受到社會的歧視對待,有時矛盾跟後悔也就偕同產生。


後悔怎麼來?


從2008年起,作者從一個平均女人會生三個小孩子的以色列,找尋後悔母親的陳述,而這些後悔並不是矛盾,簡單的說,後悔跟「要如何自在地當一個母親」無關,而是「成為人母就是個錯誤」有關。因其主題罕見,此外母親陳述後悔時會有擔心受到指責的疑慮,所以研究對象其實並沒有很好找。

作者利用線上論壇、上媒體、非正式的口耳相傳,才陸陸續續找到願意參與研究的女性(也有部分男性),總共有23位,都是猶太人,年齡從26歲到73歲不等,有一些已經當祖母,宗教、社會地位、教育程度、小孩數量、性取向、婚姻狀態等都各自不同。作者採用兩個問題「如果你能帶著你現在所擁有的認知跟經驗重返過去,你還是會讓自己成為母親嘛?」「依照你的觀點,成為母親有任何的好處嘛?」兩個問題都是否定的,才納入研究。

書中分章節呈現是有母親們是會後悔的,即使孩子長大,這樣子的創傷仍然伴隨母親。而母親也因為這樣子的情感受到社會價值觀的排擠,使得他們猶疑或對孩子保持沉默。為了理解這些母親的聲音,作者蓄意在書中大量引述受訪者的話語,呈現出這些母親的後悔心情。


讀後感


我當初買這本書的目的,其實是想看不同文化系統下,對於母親角色的要求是否有些差別,可是卻很意外的是以色列國內對於女性的態度並不開放,作者筆法跟「跨國灰姑娘」有些類似,作者做了詳盡的田野調查,忠實的呈現受訪者的話語,表達這些後悔母親的情緒、糾結,以及所要面對社會、家庭給予的壓力與困難。這些並沒有因為國家不同而有不同,相反地可能會在周遭看到許多書中描述的片段。

雖然懷孕究竟會不會讓母親的大腦產生變化,這個在2016年12月的 Nature Neuroscience 有篇論文:「懷孕對人類大腦的長期變化」,中文描述可參見楊為傑醫師:「母愛是內建的嗎?懷孕真的會變笨,真的嗎?」研究告訴我們懷孕過程所經歷的一切,會改變雌性的大腦結構,使女性準備變成適合的母親。

不過既然是生理變化,當然也就表示有些女性大腦並沒有因為懷孕過程有相對應的變化,因而產生後悔的結果,這些個案就變成作者的研究對象。而且許多後悔當母親的女性並不是不愛她的小孩,而是對母親身分的厭惡。

母愛是女性自發自己願意付出的這點是可貴的,但以此作為一種道德要求所有女性遵循這點是可厭的。當一個女性表示後悔當媽媽時,不被指責冷淡無情,而被鼓勵願意表達的勇氣,以及同時被理解背後的情緒,特別是這個人可能是你最愛的伴侶或家人。

或許我們能做的,就是閱讀了解並正視這個現狀的存在。大環境的社會觀感或許不會改變那麼快,但是我們能改變的是我們對於看待母職的觀感,特別是減少對母職附加上許多泛道德意義。

最後有趣的一點,就是不管是 Nature Neuroscience 或是作者 Orna Donath 的研究,男生的腦部基本上都沒有任何變化男人果真是演化低等的生物,不會因應環境做大腦改變)。所以身為生理男性的人,或許只能多聽多看多閱讀書籍,多接觸多理解相關的資料,讓自己的大腦學會應對迎接下一代這種細微但重大的改變,除了在育兒的三個階段:哺乳、家事、情緒勞動,積極參與,不要缺席。也能夠體察育兒過程中的種種情緒流轉,讓關係更親密融洽。


延伸閱讀

做不了完美媽媽,德國高知女性乾脆"不生"
後悔當媽媽:我們可能愛孩子、卻不想當母親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