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會買這本書
今年初有一本在德台灣記者林育立的在地觀察大作:「歐洲的心臟:德國如何改變自己」出版,這本書也是我認為是目前描寫戰後的德國目前最精闢的中文書籍。不過在觀看的過程中,對於其中的德國文化,不管是神聖羅馬帝國,德意志、普魯士、近代德國等,發現自己認識很不足。對於西方歐洲文化,過往我都簡化成兩希文明(希臘、希伯來),但是德國也好法蘭西也罷,他們根基裡頭的日耳曼文化,我卻不是很認識,為此去找了一些書籍,而這本「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:為什麼歐洲對現代文明的影響這麼深」是簡單易讀,卻又對歐洲文明有更簡明的架構。
關於此書
本書作者是去年往生的澳洲墨爾本拉籌伯大學(La Trobe University)歷史學家約翰.赫斯特(John Hirst)寫給澳洲學生的歐洲歷史書, goodreads 高達4.14顆星。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打破傳統歷史輸編年寫史的作法,在前兩章就已導讀讓大家對歐洲歷史有通盤了解,而後在以六種不同的角度切入,彷彿拼圖一樣,區塊化的說明歐洲歷史,雖然只說到19世紀,但是其輪廓面貌仍然影響至今。非常推薦中學生觀看,裡面也有清楚的圖表,會讓讀者清楚建立歐洲歷史架構,之後也會對歐洲歷史過程中發生的事件背後的理由,有清楚的觀點。以下會稍微簡單介紹一下。
歐洲文明三元素:從彼此融合到各自獨立
歐洲文明有三個要素: 1. 古希臘、羅馬文化 2. 希伯來中的基督宗教 3. 日耳曼戰士文化。所謂的歐洲文明,其實就是三者彼此交互融合而後這三個要素彼此獨立分離的過程。
- 古希臘、羅馬文化
- 希伯來文化中的基督宗教
- 日耳曼戰士
君士坦丁大帝把基督教變成羅馬國教後,教會為了增加宗教權威,把古希臘跟羅馬的學術與聖經結合,希臘羅馬文化保存下來。而日耳曼征服羅馬帝國後,卻在羅馬基督教會協助支持下,統治歐洲大陸,而日耳曼人也因此被影響,成為基督徒,成為羅馬基督教會的守護者。而羅馬人與日耳曼人的改造,教會有自己的層級、法律、稅收制度,甚至國王要受到教皇的受證。古希臘羅馬、基督羅馬教會、日耳曼三個不搭嘎的元素,形成了共生狀態,延續了一千多年。
所謂的歐洲近代文明,則是這些元素各自獨立的開始。
十五世紀開始,學者想要單純研究學術,而不需要包裹宗教道德束縛,產生了文藝復興。人民想要單純信仰上帝,擺脫羅馬人教會束縛,十六世紀馬丁路德開始宗教改革,從此羅馬基督教會之外,還有單純信仰上帝的基督信教。十七世紀,因為哥白尼、牛頓等人的科學革命,證明教會的知識有錯,除了產生科學革命,近一步帶來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,也因為啟蒙運動。日耳曼人開始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怎樣的人,於是十八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因而產生。近一步的民主主義、文化等就產生。一邊是代表理性的科學與進步,一邊是代表感性的感情與解放,兩股力量分裂,拉扯,困惑,孕育出歐洲文化。
讀後感想
舉例來說:一四八零年,明朝皇帝下令禁止海外探險。但是在歐洲,沒有一個國王曾經濫用或自詡有這樣子的威權。「國家為什麼會失敗」分析富裕國家的體制為廣納式政治經濟體制。
歐洲之所以能夠這樣子發展,從歷史奠基的那一刻就注定,不像在中國,以儒家為尊的菁英文化思想,使得權力往君權絕對集中,中國人一直都很聰明,但在制度以及文化薰陶下,智力永遠花在如何揣摩上意,縱然有人有奇思異想,也只是變成空想。日耳曼人征服了羅馬,卻無法治理羅馬,因此與教會合作,提供良好的政府,才能爭取人民的服從,權利的分散在歐洲文化三元素衝撞的結果,歐洲的政體從來都是互相制衡的,因此重視經濟發展與新興科技也是不得不然的結果,多元的歷史遺產也因此可以充分被挖掘延伸。
當然書中提到的不只這些,三元素共生體如何存活千年,甚至與伊斯蘭之間的衝突,古希臘的民主意識如何內化到歐洲文化中,皇帝跟教宗之間的權力流轉關係,如何從兩種語言變成幾十種語言,以及常民百姓生活如何啟蒙並引發浪漫思潮等。看完後對於整個西歐,會有非常鮮明的架構。
理解歐洲歷史中日耳曼人追尋自己祖先歷史的過程,以及認識在地人民的文化,在學習並同時反思的過程中,逐漸走出自己的道路,或許這是在台灣的人民最應該學習的事情。
因為認識日耳曼(German)對於歐洲文明的影響,我看完這本之後,在閱讀對於「歐洲的心臟」這本書時,讀起來就更順手,而後為了理解德文文化內容的來源,於是又買了「德國文化關鍵詞」,算是我自己的認識德國三部曲。
延伸閱讀
國家為什麼會失敗(上) (下)
歐洲的心臟:德國如何改變自己(富堅i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