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

龍來讀冊: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




前言


我其實是先看完「上流兒童」再看這本書,看上流兒童的時候有些無感,可能是因為他的寫作方式不像「Primates of Park Avenue: A Memoir」一樣,是小說,而且是到一半就可以猜到劇情的小說,所以沒有太多感想。

但是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」不太一樣,這本成書於作者 25歲,是家教過程中的一些記錄,作者在這裡用細膩的文筆描寫他的觀察,由一個系統外的家教老師,用著類似觀察者記錄的文筆,記錄八個學生及其家庭,最後加上一個朋友還有作者自己,十個短篇故事,每個故事,我都彷彿看到不同家庭中的某一面,也都不禁讓我會想,如果小孩大了,我面對類似的情境時,我會怎麼做


回想


其實曾經為求溫飽,學生時代自己本身也曾經花大量時間在從事家教,因為類似經驗,所以對於本書十分能感同身受。閱讀這本書的時候,我也想起了我許多的家教學生,

當初數學總分不到一百分,最後重考上私立大學法律系,最後跟爸爸一樣從商。也有很有天份不愛念書,考前還交女朋友,但是美術天份很好,最後成功轉念美術系的男孩。

有第一志願的女學生,考上師大後去美國念書的,也有公立女子中學學生,在台灣水土不服,最後也再美國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的。

有喜歡爬蟲類的藝術天才,再教育制度下找到自己的未來,也有在私立女中的姐妹掏一群人一起找家教,有法輪功家庭女兒自己拿零用錢來找家教,

現在看到許多學生都長大了,甚至有自己的下一代,能夠陪伴他們人生的某一個段落,自己也很開心。


自思


特別是本身是醫療背景,知道一些育兒的實證醫學研究時,就會想說,怎麼可能不幫小孩四個月以上的小孩適度的補充鐵劑呢?一到三歲有得過系支氣管炎,三歲多有過敏性鼻炎,當然就是要適度的控制,避免真的長大變氣喘阿。

開始發牙之後就要開始定期牙齒檢查,甚至小孩開始去幼稚園後,就會定期要求他檢查眼睛等等,我要求的不高阿,我只要我的小孩不要近視、不要蛀牙,吃人可以吃的食物而已。

但是,其實我自己知道,那是因為我自己小孩還小,當我知道聽說讀寫能支持,六歲之前的多語言輸入可以獲得近似母語的能力時,我會怎麼做呢?

當我自己或主要照顧者情緒超載時,仍然有辦法給予孩子溫和而堅定的教養,繼續當威信型的父母嘛?於是焦慮、緊張,不開心的情緒隨之而生。

有時也想想,當初再當家教時,或許也跟作者一樣,在系統外在看待家庭中的一些狀態,但其實今天,我有了兩個小孩,在系統內,在看書的時候,對於這些家長的反應,很多時候,雖然不見得認同,但更多的時候是同理與共情。

當然我還沒看過電視劇的部份,希望有時間可以補完,或許會有不同的心得



隨筆


僅僅是留給自己的一些記錄

「虎媽、貓子」、「後悔被生來的小孩子」、「被標籤為『過動症』」、「私立學校的標籤與中產階級的矛盾」、「重男輕女的家庭,教出傑出的兒子後,如何一脈不相承」、「姊弟之間的比較:紀媽媽」「賈寶玉:櫃子」、「怪獸爸媽、小孩與老師的多方說法並陳」、「傑出女與表妹」「「單身貴族爸爸與單親媽媽」

一些片段:
送兒女去私校,與虛榮心無關
家教這職業的老闆是誰?
誰才是局內人?
孩子:「最討厭父母拿我跟別人一起比較了」
「如果比較的對象是手足,又更討厭了,怎麼躲也躲不掉」



補充


第一段說的好像沒有很喜歡上流兒童,其實自己覺得上流兒童寫的很好,作者的文筆非常精采,劇情緊湊,描述細膩,只是可能不喜歡看到女主角從中低階層向上翻轉階級時黑化的套路。個人主觀上不是很喜歡華人作品中,很多關係主要都是算計,感情相對比較疏離。(所以我其實也不太愛看宮鬥戲)

此外,因為是小說,所以讀者都會想猜劇情,在閱讀的過程中,很快就可以預見到劇情的結果,所以並沒有驚奇感,更重要的是,很可以感受到作者還沒當家長,還沒有過小孩,有種系統外的觀察者,試圖模擬系統內的參與者的感覺。

期待有一天,如果作者有相關的經驗時,會孕育出新作品,或許詞藻沒那麼華麗、劇情沒那麼流暢,甚至有些卡頓、沒那麼脫俗,甚至有些庸俗,但是可以讓同為家長的讀者,看到為之一笑。

後語


念這本書的時候,不時會看到十多年前的那個當家教的我在對自己說:「親愛的家長,你為什麼那麼焦慮呢?」
當然,現在的自己會對著十多年前那個當家教的我微微一笑:「有小孩之後,人生就是屎尿味集」


延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