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名其妙的,開始有人對我說父親節快樂!說實話,至今我還對這個角色誠惶誠恐,並不覺得自己這部份有做的很好。說真話,親子相處這門學問,看了許多書籍(書目在相片這邊,當然每本都有其心得,暫時還不想逐本分析 XD),也有一些實作,今天剛好趁父親節,來分享一些自己關於親子相處的二三事。
1.有品質的陪伴時間越多越好
想要給小孩子最好的教養環境,最重要的是要給他有品質的陪伴時間,關鍵點在有品質,而不是時間的長短,要有品質,首先照顧者要心情愉快,因此,當照顧者心情變差時,小孩子也會受到不好的影響。
照顧者怎樣要心情愉快,許多書上說,取決於自身情緒處理能力,以及評估自我極限的能力,要懂得感覺到自己在撐的時候,就開始把擔子轉移出去,不要撐到撐不下去擔子又沒辦法轉移只會讓自己更疲憊。這在很多時候會看得到,主要照顧者整天瞎忙,也不知道自己在照顧什麼,於是覺得自己很沒用,接著就在小孩子情緒來的時候,自己情緒也爆炸,於是互相拖磨。但是其實書上沒說的是,太多人自我感覺良好,都覺得自己辦得到,結果自己辦不到的時候就額外暴躁,其實我覺得最好的作法是照顧者記得交棒,要懂得給自己留白,給自己一點放空的時間。
2. 重視語言的影響力
如果只是稱讚小孩子,你好棒,你好聰明,久而久之,小孩子被豢養,只想要被稱讚,輕則稱讚效果打折扣,更糟的是,小孩子就不想去挑戰自己,只想挑簡單的事情做。與其如此,不如針對他的動作,告訴他哪些地方做的很好,或者是他行為做的很棒時,跟他說,你做的好用心,你真的很努力,小孩子才會願意主動學習其他的能力。如果照顧者沒有耐心,在小朋友沒有情緒反應時,就反饋說不理你,覺得小孩子應該怎麼樣,這是一種情緒綁架,反而對於彼此關係建立有嚴重的傷害。輕則小孩子失去安全感,更嚴重則會讓小孩子覺得親子關係無關緊要,覺得照顧者與自己的關係,也只是一種交換或買賣。情緒產生的當下可能會有一些用語:「你好討厭,你好白目。」這些字小朋友聽到不知道什麼意思,甚至會開心的有樣學樣的學起來了,等他長大知道這些意思時,一定會對照顧者當時講這些話有很不好的印象。
若小孩子做錯事,在聽不懂人話時,用強烈的語句加嚴肅的表情明確制止,例如小朋友要去摸插座時事前制止,這時候只要說不可以。而一歲多略懂人話後,就可以好好教育他了,而最忌諱講道理,而是要說故事。情緒爆炸的時候不是教育的時機,這時候要趕快轉移爆炸者的情緒,例如小孩一直說不要時,就反問他:那你要什麼。小孩子一直大哭時,也問他:為什麼哭哭,告訴我好不好,避免他在情緒下更爆炸,最不好的情形是跟小孩子一起情緒爆炸。等到情緒穩定後再來用角色扮演跟說故事的方法,讓小孩子知道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。
3. 獎勵不是糖果玩具,是讓孩子自己建立自信
「你乖乖吃藥,就有糖果吃。」「你好好吃飯,就給你看電視。」「跟阿公出去玩,阿公買多多給你吃」,這些建構在外在事務的獎勵,如果不加以制止,有一天會形成惡性循環,小孩子會吵著要吃藥因為想吃糖果,或是沒有多多就不跟阿公出去玩。「現在不好好睡覺,明天會沒有精神,沒辦法好好玩玩。」「不刷牙牙齒會痛痛」,每個小孩子有他自己的個性,也有他自己的偏好以及長處,我們要做的既是盡可能的去找到小孩子擅長的領域,讓他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天賦,重點是讓孩子知道,做對事情本身就是最大的獎勵。
4. 規則很多種,但對小孩子的原則必須一致
育兒方式有很多種,有百歲媽媽派,也有親密派,但是不管哪一派,自己本身不能游移不定,父母就是父母,父母可以扮演小孩子最好的朋友,但是父母不能只是朋友,父母要明確好教育小孩子的原則,規則可以因時制宜微調,但是原則的浮動會讓小朋友錯亂。也會讓小孩子知道如何取巧,照顧者之間的知識落差,會是一個很大的壁壘。如果這落差在是雙親之間,就是彼此給彼此放空思考,也彼此溝通,確立好照顧原則,最麻煩的是落差是在長輩,原則很簡單,用在小孩子身上的原則要一致,教小孩子要講故事,大人之間要講道理,不能長者烙輩份。
其實說的底,重點就是花時間,花心思,讓小孩跟自己建立良好關係,許多書籍給我的心得就是,良好關係是親子教養最重要的關鍵。
最後,其實這些原則也只是現在的心得,而且說起來簡單,但是實行時有很多的困難,細節技巧需要多次訓練,這些技巧看起來簡單,另外很多大人自己就不一定做得到,就像自我學習,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子的概念。這是一條沒有絕對正確,只有不斷修正的道路。對於自己跟小孩子,是一個獨一無二過程,所以值得花心思對待。一點小心得,分享給大家 :)
補充:我看的這些書,有些書很推薦,有些書則不一定,有些書概念很好,但是翻譯很差勁,所以並不建議大家每本都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