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溼的第一步
要知道保溼,要先認識皮膚,皮膚由外而內依序:表皮、真皮、皮下組織(想知道更多,可以到「關於皮膚的二三事」看看)。皮膚最重要的功能之一,其實就是避免體內水份散失。
Kligman 在 1964年發表文章認為表皮具備有效防止水份散失的屏障功能。他使用一層角質組織(Stratum Corneum),覆蓋在一小瓶水開口上可以有效預防水份的蒸散。
(這裡介紹一個醫學名詞,經皮水份散失(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, TEWL),其描述是無感的狀態下,經皮膚散失的水份,目前可以作為衡量角質層完整性的方法。
而皮膚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,就是避免水份經皮散失,臨床上嚴重燒燙傷的病人,因為皮膚障壁被破壞,大量水份經皮流失(TEWL 增加),因此需要住到加護病房並且給予大量點滴。
而其中最重要的屏障就在表皮,更精確的說是在表皮的角質層(Stratum corneum)。我們稍微細說一下角質層的結構
角質細胞藉由胞橋小體(desmosome)互相連接,之間又被脂質圍繞(這些脂質又稱細胞間脂質(intercellular lipids),角質細胞內有天然保溼因子(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, NMF)來儲存水份,皮膚表面脂質具水份屏障功能的神經醯胺(Ceramides)、膽固醇跟脂肪酸,我們可以想像角質細胞像磚塊、細胞間脂質像水泥,這些穩定的結構可以避免水份流失。
此外,角質層的最外層,也有一層皮脂膜,所謂的皮脂膜是由皮脂和水分乳化而成,由皮脂腺所分泌的油脂,汗腺所分泌的汗水,再加上角質層的角質,共同形成的一道膜,稱為皮脂膜。這是我們皮膚天然的保護膜,可以避免水份流失
其實說這麼多,最重要的概念就是:皮膚保溼最重要的部位是表皮,表皮保溼最重要部位是角質層,造成皮膚保溼功能缺損最常見的原因:胡亂去角質
所以保溼的第一步:不要胡亂去角質
乾性、油性、中性、混和性,皮膚到底是什麼膚質,有時候令人覺得困擾,基本上這些區分可以看
我們皮膚皮脂腺會分泌油脂、汗腺會分泌汗水,而皮膚角質層有可以鎖水的細胞間脂質,也有可以吸水的天然保溼因子。所以當皮膚表面油份充足、水份也很多時,就形成所謂的油性肌膚;皮膚表面油份適當,水份充足時,就是所謂的中性肌膚,皮膚表面油脂不足、水份不足時,就是所謂乾性肌膚,皮膚表面油份充足、水份不足時,會在皮脂腺比較多的地方,例如額頭鼻子(所謂 T 字部位)形成油膩,但是在皮脂腺比較少的地方如兩頰,有乾糙脫屑的情形,這種叫做混和性肌膚。
但是雖然分成四型,膚質膚況其實跟血型不一樣,血型是恆定不變的,而我們的膚質膚況其實比較像體態,有過胖、中等身材或過瘦,例如體表溫度上升一度,皮脂腺的分泌就會多 8˜12%,所以天氣熱的時候皮膚就會覺得比較油,但是對皮膚的膚質狀況有基本的理解的話,只要有健康的肌膚保養概念,都可以朝中性膚質的狀態邁進。
洗完澡後,或用清水洗完臉後,皮膚表面水份充足,沒有乾繃緊癢的感覺,這樣子的狀態就像皮膚含水量充足,而我們擦了一些東西,讓皮膚在這樣子的狀態維持的時間更常,這樣子的物質就叫保溼品。
關於保濕品(moisturizing agent)的研究,最早是由1952 年 Dr Blank 發表研究認為皮膚乾燥的主因是因為皮膚內缺少滋潤的物質。基本上保溼最重要可以分為吸水劑(Humectants)跟鎖水劑(Occlusives)
實際上吸水劑跟鎖水劑,就像皮膚角質的兩層物質:天然保溼因子(NMF:natural moistunzing factor)跟細胞間脂質(intercellular lamellar lipid bilayer),一個避免水份蒸散,一個吸著水份
其實說這麼多,最重要的概念就是:皮膚保溼最重要的部位是表皮,表皮保溼最重要部位是角質層,造成皮膚保溼功能缺損最常見的原因:胡亂去角質
所以保溼的第一步:不要胡亂去角質
乾性、油性、混和性?
乾性、油性、中性、混和性,皮膚到底是什麼膚質,有時候令人覺得困擾,基本上這些區分可以看
我們皮膚皮脂腺會分泌油脂、汗腺會分泌汗水,而皮膚角質層有可以鎖水的細胞間脂質,也有可以吸水的天然保溼因子。所以當皮膚表面油份充足、水份也很多時,就形成所謂的油性肌膚;皮膚表面油份適當,水份充足時,就是所謂的中性肌膚,皮膚表面油脂不足、水份不足時,就是所謂乾性肌膚,皮膚表面油份充足、水份不足時,會在皮脂腺比較多的地方,例如額頭鼻子(所謂 T 字部位)形成油膩,但是在皮脂腺比較少的地方如兩頰,有乾糙脫屑的情形,這種叫做混和性肌膚。
但是雖然分成四型,膚質膚況其實跟血型不一樣,血型是恆定不變的,而我們的膚質膚況其實比較像體態,有過胖、中等身材或過瘦,例如體表溫度上升一度,皮脂腺的分泌就會多 8˜12%,所以天氣熱的時候皮膚就會覺得比較油,但是對皮膚的膚質狀況有基本的理解的話,只要有健康的肌膚保養概念,都可以朝中性膚質的狀態邁進。
保溼擦什麼
洗完澡後,或用清水洗完臉後,皮膚表面水份充足,沒有乾繃緊癢的感覺,這樣子的狀態就像皮膚含水量充足,而我們擦了一些東西,讓皮膚在這樣子的狀態維持的時間更常,這樣子的物質就叫保溼品。
關於保濕品(moisturizing agent)的研究,最早是由1952 年 Dr Blank 發表研究認為皮膚乾燥的主因是因為皮膚內缺少滋潤的物質。基本上保溼最重要可以分為吸水劑(Humectants)跟鎖水劑(Occlusives)
- 鎖水劑(Occlusives):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膜以降低經皮水份流失,通常是油性的物質,通常是油性物質,例如:凡士林(Petrolatum)、石蠟(paraffin)鯊烯(squalene)綿羊油(Lanolin)、密蠟(beewax)等,一些天然植物油(也受到歡迎)。不過鎖水劑只有停留在皮膚表面才有效果。
- 吸水劑(Humectant):具有高度吸水能力的水溶性物質稱之吸水劑,他可以自大氣中跟表皮下層吸收水份,通常是水性的物質。例如:甘油(Glycerin)、尿素(urea)、玻尿酸(hyaluronic acid)、聚麩胺酸(γ-PGA)等。他可以避免產品揮發,也可以將水份拉到皮膚,使角質層充水,觸感較平整光滑,不過在低濕度的環境下,吸水劑也可能自表皮深層吸收水份,使皮膚更乾燥,所以,他跟鎖水劑並用更佳。
實際上吸水劑跟鎖水劑,就像皮膚角質的兩層物質:天然保溼因子(NMF:natural moistunzing factor)跟細胞間脂質(intercellular lamellar lipid bilayer),一個避免水份蒸散,一個吸著水份
而市面上的保溼品,往往是吸水劑跟鎖水劑加上一些如潤膚劑(emollients)的組合,來達到補水、吸水、鎖水的效果。
而這些保養品要怎麼選擇呢?首先成分的選擇上:少即是多,盡量選擇成分單純的,無香料、色素、低致粉刺、低敏感、低刺激,簡單的原則是:成分越單純越好,擦了不會紅、不會癢。
至於要補多少,則是依照不同時間、不同環境、不同氣候、不同膚質狀態而定,
一般而言如果自己皮膚油脂分泌量比較充足,外加的保濕劑質地就可以偏向凝露凝膠;如果皮膚油脂量分泌中等則可以考慮乳液、乳霜;皮膚偏乾則考慮油霜油膏。
皮膚乾或是有一些疾病(如異位性皮膚炎、乾癬等),這時候皮膚的屏障功能比較虛弱,更需要加強保溼。
總結:皮膚保溼最重要的概念是,照顧好皮膚,盡量讓皮膚角質維持足夠的水份,避免去角質破壞刺激他,並運用適當的保溼品,讓皮膚做好自己的工作,皮膚自然就會健康。
而這些保養品要怎麼選擇呢?首先成分的選擇上:少即是多,盡量選擇成分單純的,無香料、色素、低致粉刺、低敏感、低刺激,簡單的原則是:成分越單純越好,擦了不會紅、不會癢。
至於要補多少,則是依照不同時間、不同環境、不同氣候、不同膚質狀態而定,
一般而言如果自己皮膚油脂分泌量比較充足,外加的保濕劑質地就可以偏向凝露凝膠;如果皮膚油脂量分泌中等則可以考慮乳液、乳霜;皮膚偏乾則考慮油霜油膏。
皮膚乾或是有一些疾病(如異位性皮膚炎、乾癬等),這時候皮膚的屏障功能比較虛弱,更需要加強保溼。
總結:皮膚保溼最重要的概念是,照顧好皮膚,盡量讓皮膚角質維持足夠的水份,避免去角質破壞刺激他,並運用適當的保溼品,讓皮膚做好自己的工作,皮膚自然就會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