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

關於防曬的二三事



有沒有發現,有時候出去辦事情曬個太陽,回來後就雙頰泛紅,之後還發黑,隨著時間過去,臉上開始膚色不均,暗沉,甚至,還會出現斑點跟老人斑。今天來說說抗老化最省錢,但是也是大家最重視的防曬。但是防曬兩個字用說的簡單,怎麼做才算好,不妨花一點時間來了解一下關於防曬的二三事。

紫外線的種類



紫外線依波長不同可分為三種

  • 波長較長的UVA:能量較弱,但穿透力卻強,可穿透至肌膚的真皮層,引起肌膚結構改變,使肌膚變得鬆弛無彈性,甚至產生皺紋等老化現象

  • 波長較短的紫外線UVB:能量較強,短期受到UVB照射的肌膚,會產生紅腫發炎等現象,長期照射則會加速膚齡老化

  • 短波紫外線的UVC:通常在通過臭氧層時已被吸收,但自從臭氧層被破壞後,UVC對肌膚的傷害度也正逐漸增加中。





紫外線的皮膚傷害



紫外線對皮膚造成的傷害可分成急性跟慢性

急性傷害


  • 曬傷:因日曬而變紅,主要是UVB導致接受紫外線的部位紅腫熱,嚴重時會跟燙傷一樣出現水泡,而反覆曬傷也會造成DNA損傷,導致皮膚癌。

  • 曬黑:因日曬而變黑,由於UVA 與UVB 影響,導致身體黑色素細胞為了避免紫外線傷害產生黑色素,往往會持續一個月以上,已生成的黑色素幾個月後會代謝掉,但是若代謝不完全而有殘留時,則容易形成斑點。

  • 日光性皮膚炎:一般這泛指輕微日曬就導致皮膚濕疹樣病灶或蕁麻疹產生,通常日曬合併體質、身體疾病、藥劑或是接觸光敏感物質等問題產生。


除此之外,紫外線也會造成皮膚乾燥脫水,讓皮膚保溼力變差。


慢性傷害


  • 光老化:紫外線會穿透皮膚,誘發生成破壞膠原蛋白的酵素,導致膠原蛋白被破壞,簡單的來說就是產生皺紋啦,即使是導致曬紅的紫外線量的1/20之一,也會造成破壞產生,而且紫外線的光老化是不可逆的。下圖來自 2012 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,這位當時 69歲的美國卡車司機,再沒做任何防曬保護下,開貨車開了 25 年,美國是左駕,所以左邊接受到的紫外線比較多,長年下來就造成兩邊臉部老化的狀態不一樣。簡單的來說,不防曬,真的老的快。




photo credit : Unilateral Dermatoheliosis , Jennifer R.S., Gordon, M.D. and Joaquin C., Brieva, M.D. from N Engl J Med 2012; 366:e25


  • 斑點:紫外線會使得表皮細胞分泌內皮素以及幹細胞因子等,活化黑色素細胞與酪胺酸酶酵素等,使黑色素細胞活化,產生黑色素細胞與多餘黑色素,形成各種不同的斑點,這些斑點形成後,很難用雷射以外的方式去除。

  • 皮膚癌:過度日曬會導致良性的脂漏性角化症(Seborrheic keratosis)、癌前病灶的光化性角化症(Actinic keratosis,又稱 solar keratosis),更可能產生惡性腫瘤如基底細胞癌(BCC)、鱗狀上皮細胞癌(SCC)等。

此外紫外線會造成身體免疫抑制,也會導致容易感冒或出皰疹等。紫外線也會造成眼睛的水晶體混濁以及視網膜病變等。雖說曬太陽可以產生維生素D,促進身體鈣質合成,這個說法沒錯,但是維生素D合成速率很快,身體的表面積比較大,曬一點點時間,就可以用好幾天,此外除了曬太陽產生之外,也可以從飲食跟補給品合成。

此外,維生素D需要的量很少,而就算有做防曬,身體還是會被誘發產生維生素D,身體幾乎很難缺乏。光是講傷害細節都可以寫好幾篇,雖然不用因此矯枉過正,總之防曬有注意,皮膚少問題,那麼市面上防曬乳怎麼區分?。


物理性VS化學性防曬乳



防曬產品依照成分可以分成物理性防曬以及化學性防曬兩種,所謂

  • 物理性防曬乳:是利用氧化鋅、氧化鈦等白色反光物質反射紫外線,一般來說沒有跟皮膚作用,擦了即可出門。對於敏感性膚質、異位性皮膚患者或是嬰幼童而言刺激比較少,只是相對質地比較厚重滋潤,而且會有白色的粉末感,對於油性、混和性肌膚使用者沒那麼討喜,此外,有青春痘者,有可能粉末會形成阻塞進一步造成粉刺。

  • 化學性防曬乳:是其結構式共振中和紫外線,產生許多種不同的衍生化合物,一般看到使用說明說擦完二十分鐘才能出門的,就有化學性防曬成分。使用時皮膚比較清爽不油膩,也沒有白色妝感問題,不過對於敏感性肌膚、異位性肌膚和嬰幼童來說比較不適合。

其實市面上防曬產品有純物理性、很少有純化學性,大多是混合物理與化學成分的綜合性防曬。至於防曬乳上面各式各樣的係數代表什麼意思呢?我們今天來全解碼吧!


防曬係數全解碼



市面上防曬乳標示係數一堆,但是這些代表什麼意思哩,我們一次來告訴你,首先因為紫外線主要到地表的有UVB 跟UVA,所以防曬係數也分成兩大類


針對UVB

  • SPF(Sun protection factor):最常見的防曬係數,它代表的是延長皮膚被 UVB 曬紅的時間倍數,假設外面太陽光10分鐘會曬紅曬傷,則 SPF15 的意思,將會延長15倍,150分鐘後才會曬紅曬傷。同理,相同陽光下 SPF30 則會延長三十倍到300分鐘。
不過看下圖就可以知道 SPF 30 的防曬力,不是 SPF 15 的兩倍,相反的兩者只有不到 5% 的差距,所以除非在強烈容易曬傷的紫外線環境,不然一般防曬係數擦15~50之間就可以。





針對UVA



因為 UBA 對皮膚的傷害到真皮,而且是慢性累積的傷害,所以目前並沒有統一的量測標準,依照不同的測量方式可以分成活體外 ( In vitro ),活體內 ( In vino ) 以及皮膚免疫細胞抑制能力評估等。

活體外 (In vitro) 代表的是 PA 與 PFA

活體內 (In vino) 代表的是 IPD 與 PPD

皮膚免疫抑制能力評估代表的是 IPF 與 UVA-PF

接下來簡單介紹一下

活體外( In vitro )
  • PA ( Protection Grade of UVA ) :是日本厚生省公布的測定方式,表示延緩曬黑的時間,分三個等級,PA+ 延緩2~4倍,PA++ 延緩4~8倍,PA+++ 延緩8~16倍,PA++++ 延緩16倍以上

  • PFA ( Protection Factor of UVA ) :測定的方式 為塗抹防曬乳於皮膚的 MPPD / 未塗抹防曬乳於皮膚的 MPPD ,與 PA 表達方式類似,PFA 2~4 代表有效防護達 2~4 倍,PFA 4~8代表有效防護 4~8 倍,PFA 8~6 則是 8~16 倍, PFA >16 則是 16 倍以上,這個主要法國使用。 

補充: MPPD ( Minimal Persistent pigmentation Dose),為引起可見皮膚變黑或是引起黑色素沉澱所需的 紫外線最低劑量(J/m2)


活體內( In vino )

  • IPD ( Immediate pigment darkening ):表示照射後皮膚暫時變黑的狀態,例如沒擦防曬乳10分鐘被曬黑,擦上 IPD15 的防曬乳,則會延長被曬黑的時間就是10×15=150分鐘。歐洲的防曬乳比較會看到,不過因為有爭議,所以近年少見。

  • PPD ( 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 ):表示照射 UVA 後 24 小時仍然存在的皮膚曬黑狀態, PPD 2~4 表輕度防護,PPD 4~6 表中度防護 ,PPD 6~8 表高度防護,這在歐洲系統可以看到。

皮膚免疫抑制能力評估

  • IPF ( Immune protection factor ) :數值越高表示 UVA 對於皮膚免疫細胞抑制越少,對於皮膚防護能力越高,南半球澳洲常見

  • UVA-PF(UVA-protection factor):與 IPF 類似,數值越高表示 UVA 對於皮膚免疫細胞抑制越少,對於皮膚防護能力越高,南半球澳洲常見

看完這麼多是不是昏頭了,簡單把一些常見的 UVA 指數列一下表格





事實上,因為各種數值太多,所以近年來有想要統一規格化的打算,像美國 FDA 就直接規定如果涵蓋 UVA 防護範圍的就寫 Broad spectrum。除此之外,因為防曬乳使用的時機常常為海邊,所以也會有一些英文標誌如 Hypoallergenic (低敏感度), Noncomedogenic (無致粉刺生成),waterproof,water resistant (防水)等。

補充:因為環境保護意識抬頭,也擔心防曬乳的海洋污染,例如帛琉將在 2020 禁止一些如 oxybenzone(二苯甲酮)、octinoxate(甲氧基肉桂酸辛酯)、triclosan(三氯沙)、以及 paraben 家族等的一些成分的防曬乳(可參見:Palau to ban ten sun cream ingredients

那要怎麼選擇哩,基本上在台灣防曬產品是含藥化妝品,都要送審檢定取的認證字號,進口的要有衛署粧輸字號,國產的要有衛署粧製字號,基本上有這些就是有檢驗合格的,只要擦了不會紅不會癢,洗臉不會乾澀脫皮,原則上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(成分相關內容太多,寫出來會偏題,先略過),重點是依照你所在的紫外線場景來選擇適當的防曬產品。


物理性防曬


所謂物理性防曬,簡單的來說就是利用各種遮蔽物,如帽子,陽傘,口罩等,來避免紫外線的曝曬,近年來因為防曬衣逐漸風行,不過要強調一下,並不是隨便穿衣服就有防護效果,簡單介紹一下由澳洲發展的服飾防曬係數也被推廣起來,簡單介紹一下

  • 服飾類防曬係數 UPF ( 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 ) :表示衣料對於 UVA 與 UVB 的防護程度, UPF 50 表示阻擋了 49/50 的紫外線(相當於 98% )。基本上許多衣物 UPF 在15以下,其實就是穿辛酸的。




但是其實也不要矯枉過正啦,例如都到海邊玩了,不如就好好擦防水的防曬乳,盡情享受,如果全部都矇起來,如中國的臉基尼,玩興就少了好幾分。





怎樣防曬才算夠!



剛剛說了那麼多,那什麼時候要做防曬,防曬怎麼擦才算夠,什麼時候才要補哩?答案只有一個:「問天」。下雨要撐雨傘還是要穿雨衣才算夠,要看外面雨有多大,防曬怎樣才叫夠,要先看外面紫外線指數有多強。

中央氣象局有紫外線即時預報,也有一些紫外線相關知識,當然,智慧型手機的時代,我們也可以利用 app 來了解紫外線指數。

這裡我推薦兩個,一個是 UVLens(直接點就可以下載了),他的介面簡單,也可以依照你的 GPS 定位,確認現在的紫外線指數,來確定我們的防曬乳的係數,或是多久需要補防曬。另一個是衛生署的官方設立的 環境即時通 這個不僅可以看空氣污染指數,也會針對當天的紫外線指數提供防曬建議。




(UVLens)




(環境即時通)


總結:


紫外線會造成皮膚急性以及慢性的傷害,根據所在地點的紫外線強度,選擇適當的防曬產品,防曬有注意,皮膚沒問題。


補充如果曬傷了怎麼辦



基本上紫外線照射後,一個鐘頭肥大細胞會釋放組織胺,使血管通透性增加,兩三個鐘頭就會使角質細胞凋亡產生所謂曬傷細胞 (sunburn cells ) ,三到四個鐘頭後會紅熱,而到在一天內會達到最高峰,接下來大概一到三天皮膚會產生黑色素,也就是所謂的變黑。四到七天破壞的表皮細胞會開始逐漸掉落,這不是每個人都一樣,膚色比較深的人比較會變黑,膚色淺的人比較容易脫皮。

而曬傷的急性處理,基本上依照曬傷的症狀,可以分

  • 輕度曬傷,此時症狀就是紅,皮膚發燙

主要目標是降溫,用乾淨的涼水沖洗曬傷處,然後用濕毛巾進行冷敷,每次大概15~20分鐘,等皮膚冷卻後,擦上凝膠狀的物質保持皮膚水分,原則上成分單純有保濕鎮定的效果即可,那如果要用冰塊記得要隔毛巾,避免凍傷。

  • 中度曬傷,此時症狀除了紅,皮膚發燙,還伴隨著有刺痛感。

此時除了冷敷,重要的是身體可能因為高熱有脫水,所以可以多補充水分,伴隨刺痛感的時候,往往代表皮膚已經有發炎了,在指示下,及早適度使用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,以及局部的類固醇或抗組織胺藥膏,可以避免相關併發症,緩解症狀,縮短發炎的病程,雖然整個曬傷的過程時間不會比較短(都還是要七天左右啦),但是症狀會因此輕微很多,也比較不容易產生併發症。

  • 重度曬傷,除了紅,熱,皮膚刺痛,甚至還有水泡

這就比照灼傷處理,建議直接送醫,不然水泡等傷口萬一處理不當,可能會合併感染,或是蜂窩性組織炎等。

其他要提的是,蘆薈是個好東西,但是主要是中間透明果肉部分才有用,其黏多醣、氫醌苷等有良好包覆鎮靜效果,有些人認為純天然才健康,但是小心蘆薈綠色皮跟黃色汁液都會刺激皮膚。

至於慢性期處理,紫外線造成的光老化等傷害其實是不可逆的,不過適度的補充一些維生素 C E等,可以減少持續性的傷害。

其實預防勝於治療,下次就出門前,選擇有防水的防曬乳,中間稍微補擦一下,可以盡情享受出遊的樂趣,也避免曬傷的問題。

最後,真的有問題,還是要求助於醫療協助唷,不嫌棄的話,這裡有醫生可以看診。

美麗晶華診所台北桃園



延伸閱讀

關於皮膚的二三事


關於保溼的二三事